close



最近的饅頭很黏媽媽
媽咪煮飯也黏
洗衣服也黏
洗澡也黏
上廁所也黏
黏到我真的很煩很煩
尤其是晚上睡覺
每一個小時都要起床確認我是否真的躺在他身旁
即便確認了我真睡在他身旁
還要避免自己誤把爸拔當成媽咪
一定要吸到ㄋㄟㄋㄟ,才算真正確認
這可真是累死我啊!!!!

有時,媽咪跟爸拔太靠近也會吃醋
因為他覺得媽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
還會生氣地把爸拔推開
這動作...還真有些可愛呢~~

上網查了一些資料
發現,饅頭這種舉動
原來是""分離焦慮"

寶寶七、八個月大時已經開始會辨別陌生的臉孔,新光 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車先蕙指出,孩子在一歲二個月延續到三歲之間,他會開始黏主要照顧者,而一歲八個月大時,更是寶寶黏人的最高峰

天啊!!! 一歲八個月大才是高峰....現在的饅頭已經讓我受不了了!!
這...算是甜蜜的負擔嗎???


幫寶寶度過分離焦慮期

雖然3G 手機廣告不斷告訴您:透過視訊,即使在工作崗位上,家長仍然可以看見寶寶在保母家的情形,但每一次和寶寶分開,小貝比脹紅著臉、淚眼汪汪不想媽咪離去的畫 面依舊重複上演,用對方法幫助孩子學會面對分離的焦慮情緒,才能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避免埋下日後心生不安全感的種子喔!

為什麼寶寶特愛黏人?

寶寶七、八個月大時已經開始會辨別陌生的臉孔,新光 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車先蕙指出,孩子在一歲二個月延續到三歲之間,他會開始黏主要照顧者,而一歲八個月大時,更是寶寶黏人的最高峰,這種像無尾熊抱樹一 樣 地黏著依附對象的情形,在一歲以上的孩子身上尤其明顯,而部分認知、記憶力發展快的寶寶,甚至在一歲時就會認得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咪的臉),進而特別地 依附她。

為什麼寶寶愛黏人?車先蕙心理師表示,當寶寶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媽媽就等於是他的生命,這層依附關係是寶寶的安全感來源,寶寶是藉此感受到「媽媽很愛我」的感覺,這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如果親子間沒有這一層依戀,反而代表親子關係不夠深厚。

我的寶寶有嬰幼兒分離焦慮症嗎?

「寶寶黏人與嬰幼兒分離焦慮症之間的差別在於痛苦的 程度,」車先蕙心理師明白指出,她解釋,面對分離,會有不安的情緒與行為產生是正常的,但並不代表黏人寶寶 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症,正常的分離,寶寶可能都會有苦惱、哭泣、緊抓東西不放、產生怒意的痛苦情緒,這些情緒都是透過大人的安撫可以舒緩的,但是如果寶寶 合併有下列四種指標的情況,而且重複發生了一個月以上,就是所謂的「嬰幼兒分離焦慮症」,這在三歲以下的寶寶最常見,爸媽可得留心,讓寶寶接受進一步的治 療與輔導。

1.重複發生過度痛苦的情緒

車 先蕙老師表示,有嬰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寶寶,要離開家或依附對象時,或者預期依附對象要離開時(例如:看到媽媽拿包包),他不僅僅會哭泣,而且往往無法被安 撫,還會合併有吐奶、噁心感、胃痛、肚子痛、甚至發燒等狀況產生,臨床上她曾輔導過幼稚園、國小的孩子,因為不想離開依附對象,全身抽搐、在地上打滾持續 一個多小時以上,她強調,這些所謂的過度情緒反應,不僅僅是心理上反應,也會合併有身體的症狀。

2.睡時多惡夢

常常在睡覺時作惡夢,醒來後會狂哭、大叫,觀察親人是否在身邊,大一點的孩子會無意中說起:「我夢到媽媽被惡魔抓走了。或……」表達害怕爸媽離開,或擔心自己被抱走的念頭。
3.擔心主要依附者受傷或失去他

三歲以上的孩子會表達出:「我不要去學校,媽媽會不見」、「有壞人會來抓走媽媽」的言語,憂慮依附的對象離他而去。

4.沒有主要依附者的陪伴就不睡

假如媽媽出門必須留下寶寶,沒有媽媽在身旁,寶寶就會哭鬧、無法入睡。

嬰幼兒分離焦慮症的主因

當孩子的需要被剝奪、感受不到來自親人的愛與安全感就會形成心理問題,進而讓原本單純與照顧者短暫分離擴大為嬰幼兒分離焦慮症, 車先蕙 老師表示,下面兩種情況,都是造成嬰幼兒分離焦慮症的主因。

分離經驗處理不恰當

例如,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離開,讓寶寶醒來時發現:媽媽不見了,沒有預期地必須接受依附對象不在身邊的事實且重複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會漸漸埋下分離焦慮症的因子。

分離創傷

曾 歷經依附的對象永久離去或死亡也是造成嬰幼兒分離焦慮症的主因,車先蕙心理師提到,二歲時偉偉(化名)的媽媽在半夜離家,他在隔日醒來後從此再也沒有見過 母親,一直到現在他小學二年級了,仍會抱著爸爸的腿,不願意進學校,車先蕙心理師表示,這是因為從前不愉快的分離經驗,造成孩子的分離創傷,進而讓他變得 信任感全無、認為沒有永恆的事物並極度地沒有安全感。

分離焦慮被忽視的結果

拒學、不願離家、缺乏安全感

車 先蕙心理師表示,假設嬰幼兒時期的分離焦慮情緒一直延續到兒童或成年時期而未被處理,將會造成孩子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孩子上了小學,拒學症就是一種典型的 表現,因為習慣依賴熟悉的人與環境,對於團體生活適應困難,在學校就會過度的封閉,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更甭談學習了。

她 並提及,在臨床輔導治療上,曾經有小學的男生被導護老師發現,從一年級入學開始,每天上學時間就是抱著阿公的大腿不肯進校門,直到被阿公狂打仍不肯鬆開 手,經深入了解後發現,孩子因為母親離家出走的陰影,而有無法平復的分離焦慮症,在醫院與家長、校方溝通後,讓老師每天都牽著孩子的手進教室,跟阿公抱抱 之後道再見,隨身帶著阿公交給他保管的東西,叮嚀他不要弄丟,告訴孩子:「阿公不會像媽媽一樣突然不見。」現在這個孩子雖然偶爾在上課時想到阿公會哭,但 是經老師提醒:「阿公有留東西給你保管喔!」情緒就能夠被安撫。

也曾有國中生抗拒上學、也不讓媽媽去上班,只要媽媽出門就會有頭痛、不舒服的情緒產生,臨床治療上他自己訴說,不願意上課是因為覺得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深怕媽媽出門會發生意外。

而分離焦慮情緒未被處理延續到成人時期,則會轉成因為對父母親的過度依賴而不願離家,或者依賴對象換成了伴侶,像是老公老婆、男女朋友等,因為對特定對象的過度依賴與黏膩,變成只能發展特定人際關係,緊抓著依附對象、深怕孤單的情形。

該怎麼和寶寶Say Goodbye

不管是面對依附對象的離去或死亡,這些可能造成孩子分離創傷的永久分離;或是家長短暫出門、孩子必須交由保母照顧等短暫分離,爸爸媽媽或是孩子身邊的親人都必須謹慎處理分離的場面,好好和孩子Say Goodbye

永久分離

車 先蕙心理師表示,當寶寶的照顧者發生了死亡的意外或父母離異,正處在分手、不穩定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父母之外,孩子身邊其他的大人應該好好觀察他有沒有 出現前述異常的分離焦慮症狀,多多的關心及留意孩子,假如發現有分離焦慮症狀強烈且持續發生,應該求助於兒童精神科,讓醫師作進一步的診斷與心理治療。

短暫離去

假如是家長要短暫與孩子分離,像是三歲以下的孩子要托育保母這種一般的情況,車先蕙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採取四個妙法來協助孩子面對短暫分離,如果能夠好好處理這個時期寶寶對於分離而生的不安情緒,對於他日後的人際關係建立與獨立自主將有莫大的助益。

漸進式離去:以托育保母為例,媽咪可以先跟著去保母家整天, 一兩 個星期後,改為半天,慢慢讓孩子習慣。
保管物品:媽媽離去時可以留下寶寶熟悉的物品,像是隨身的手帕或常用的包包,讓孩子感覺媽媽還是陪伴在身邊。
心理準備:先給孩子預告說:「等一下,媽媽要去哪裡……」或者正向地告訴孩子,你之後要去上學會有好多好玩、有趣的事情,來吸引孩子。
肯定與鼓勵:多給孩子鼓勵,如果孩子接受你的離去,跟他說:「好棒」,而非以怒罵的方式說:「不管你了,我要走了,你哭什麼哭!」也不該推開孩子,使用強烈拒絕的肢體語言。爸媽應該相信孩子有處理能力,只是需要被肯定。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敏感度、情緒表現都不一樣,雖不能將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都歸咎於父母管教不力,但不可否認地,小孩子的表現常常也反映了家庭的互動氣氛,夫妻間的緊張關係、家庭的衝突,爸爸媽媽應該檢視家中的氣氛並積極改善。

「兒 童及青少年的分離焦慮症痊癒率極高。」車先蕙心理師表示,若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嬰幼兒分離焦慮症的表現,更應該積極尋求醫療協助,而一般的情況下,爸爸媽 媽應建立「分離焦慮是孩子正常發展過程」的心態,不要去抱怨與打罵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緒、多給正向的回饋、鼓勵他繼續進步,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爸爸媽媽不 在我身邊,還是很愛我的,並安心邁向他的獨立學習之路。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新光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車先蕙 

文章取自:媽咪寶貝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n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