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大人,尤其是童年時代缺乏繪本滋潤的台灣成年人,在陪伴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時,最吃虧或最抱憾的,恐怕就是沒辦法像個孩子一樣,對繪本產生「純粹的直覺好惡」,搞不清好繪本到底生得是什麼樣?想要找回童心,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萬難。

橫梗在大人與繪本中間的,除了大人過於豐富(或過於貧乏)的人生經驗「混淆了視聽」之外,也包括太多的面子問題:怕自己沒品味、怕自己沒辦法理解圖文作者的「深意」、甚至怕自己挑選出來的繪本不受孩子青睞……。再加上台灣極度缺乏對經典繪本的尊重,在國外流傳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好繪本,往往最後都被束諸高閣、不見天日,於是乎,「為孩子選書」這件原本單純的事,就成了讓有心人士傷腦筋的大挑戰。


這是潛藏在台灣繪本盛況下的小小悲哀。不過,倒不是個無解的問題。


首先,願意謙虛面對孩子、相信孩子的大人,不妨就讓跟前的孩子,帶著你閒逛繪本花園;孩子渾然天成的品味,絕對是大人最好的選書嚮導。但前提是,擺在孩子面前的繪本世界必須是遼闊的、充滿各種選擇的,如果孩子眼前缺乏選擇,他們也只能靠爛芋充數,談何享受?又怎能好好為大人指點迷津?


所以,常常帶孩子們上圖書館、逛書店,留心觀察眾家孩子的反應,真的是頗有必要的。放下身段,讓孩子挑繪本,自己則儘可能為孩子原汁原味地朗讀各種繪本,久而久之,大人們必然會揣摩出孩子的喜好,甚至還有可能發現長年隱匿在自己心中某個幽微角落的小小孩,正手舞足蹈起來。


退而求其次的選書方法,少了孩子式的直覺,多了大人式的修練,能不能「修成正果」,仍然存乎一心。想增強「繪本判讀」功力,唯有多聽多看多鑽研。


「多聽」,是多多聽取繪本行家的心血結晶,坊間相關繪本課程逐漸受到重視,聽聽別人經驗累積的說法,至少可以少走些冤枉路(也少花些冤枉錢)。「多看」,是多多找出歷經時代考驗的經典繪本,好好閱讀,想像它們歷久彌新的原因,這麼做,其實也正間接促成經典不死,自己和下一代均因而得福。


至於「多鑽研」,在這個價值混亂的年代,愈來愈有必要。鑽研繪本作家背景及其作品,讓我們得以窺探繪本背後那隻推手的力量,如何影響繪本的呈現,也幫助我們對繪本產生更深一層的體會。比較不同作家或作品間的異同,則讓人清楚感受到時空背景乃至創作者資質的差異,能讓類似的故事題材或繪畫媒材,顯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高下立現。大人修煉繪本的樂趣,或許正在於此。


每個人都有童年,也都擁有或曾經擁有赤子之心。即便人生一讀繪本的童年階段消逝,所幸,我們都還有二讀(陪伴孩子閱讀)和三讀(為自己閱讀)繪本的機會。想一想,也就沒有什麼好抱憾的了,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na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